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yè)協(xié)會 日期:2009-07-14
自去年年底以來,棉花收購價格走低導致今春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在全國各大產棉區(qū)已是不爭的事實。近期,記者來到河南省周口市下轄的西華縣以及南陽市唐河縣采訪,經(jīng)銷商均表示今年當?shù)孛藁ǚN植面積減少了近70%,而棉花面積的減少也直接影響了上半年化肥和農藥銷量。是什么原因使棉花的種植面積連年減少?
據(jù)周口市西華縣的經(jīng)銷商介紹,他1992年涉足農資行業(yè)就是做農藥生意,以往每年農藥的銷售額在700萬~800萬元,但是近年來,隨著當?shù)胤N植結構的變化,農藥的銷售額僅為50多萬,尤其是去年,棉花收購價格在當?shù)孛抗飪H3.6元左右,這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農民對棉花市場缺乏信心,紛紛改種小麥、玉米、大豆、芝麻等作物。這位經(jīng)銷商估計,今年西華縣的棉花種植面積不會多于4萬畝,比頂峰期的種植面積減少了10倍。經(jīng)銷商表示,如果棉花的收購價格每公斤達到5.6元左右,農民種植棉花的積極性將有所增加。
為此,記者來到西華縣土肥站采訪了白永杰站長,對于棉花種植面積減少他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白永杰告訴記者,過去當?shù)氐拿藁娣e在40萬~50萬畝,今年最多也就在4萬畝左右,但是種植面積如此大幅減少并不是這一年兩年的事,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這不僅與棉花收購價格走低有關,也與當?shù)氐臍夂颦h(huán)境以及棉花本身的生產特點密切相關。通常情況下,西華縣秋季雨水偏多,導致棉花產量上不去,種植棉花并不能做到穩(wěn)收保收;其次,棉花的投入成本大,往往要追三次肥,用4~5次藥,前期育苗、管理以及后期采摘也都耗費人工,且生長周期長;目前農村的家庭模式一般是留守老人和兒童,青壯年勞動力均選擇外出打工,也是大部分農民不愿意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播種棉花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三點原因導致棉花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據(jù)介紹,以當?shù)貎蓚€農場為例,承包土地的種植大戶基本不種棉花,就是因為棉花投入大、產出低、價格廉。他表示,如果棉花的收購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部分農民仍會改種棉花,但是要恢復到原先40萬~50萬畝的水平是比較困難的。
記者在南陽市唐河縣采訪期間,村級經(jīng)銷商崔海華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村很少有農民選擇種植棉花,因此截至目前化肥的銷售量僅達到去年同期的30%~40%,尤其是今年復合肥的銷量減少明顯。該縣上屯鎮(zhèn)的經(jīng)銷商曲端陽表示,他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今年棉花的種植面積減少了70%。他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2008年一畝棉花農民所要投入的成本在500~600元(不包括人工費),去年的收購價格每公斤在3.6~4.0元之間,即一畝棉花的收入不足1000元。只有棉花的收購價格達到每公斤5.0元,農民才能保本。
正是由于價格主導市場使風險增加,以及氣候環(huán)境、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等一系列原因致使一些種植耗時長、投入成本高、種植方式復雜的作物,逐漸由市場主導種植品種變?yōu)檩o助品種。無疑,近年來,農民更愿意選擇種植小麥、玉米等投入低、省農時、市場價格穩(wěn)定的作物來種植,因為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高投入隨之而來的是高風險。